《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3篇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1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摆脱了单纯传授技能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强调写实性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注重生活与艺术联系,鼓励学生自由表现,大胆创作,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然而在目前美术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观察力不强,想象力被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束缚,缺乏创作素材。
(2)学生缺乏大胆创新的意识,画的东西“千人一面”,没有个性。
(3)师生缺少交流,老师难以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从而也影响对作品的评价,甚至有些老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对没按要求画画的学生大加斥责,长此以往,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4)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如绘画课、欣赏课、手工制作课单独上,而且是教师指定),学生感觉自主选择的空间小,是一种被动的知识接受,从而产生枯燥感,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
要在课堂教学上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引导观察、鼓励创造、倾听交流、自主学习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他们在积极愉快的美术课堂上去欣赏、体验、创造美,感受绘画创作的成功和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能力和美术素质。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的一些认识和理解,我将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新课程标准努力工作,争取把美术教学搞得更好。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2
近日,我们美术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了《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虽然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有多年,但每一次重读“课标”都有新的收获,给我收获最多的还得从美术新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前的美术课程比较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内容与形式都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临摹,老师在上面画什么,学生在下面就画什么,几十个孩子都画得一样,大家也总是用“像”与“不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像就好,不像就差。其实这只是进行了造型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其实新课改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上述的新理念,它带来的是一次头脑风暴。这些变革的构想,最后要依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实现,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了解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同行,结合小本教材的使用,为学生创建一个陶冶性情、享受美的快乐的新的美术天地。
有关于“造型·表现”的内容在课程中占了很大部分,它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如何带领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更好的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方法有多种,教师应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长久兴趣。
“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应当强调设计是与人类的造物活动和发明创造密不可分的,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对于提高未来人才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的提出,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的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欣赏与评述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人的发展所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当代艺术的发展,它呈现出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的态势,每一个儿童将来都会接触到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来说是更重要的。在我们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正是针对我国美术教育中一些薄弱的环节做了全新的改革。其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就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加强美学修养,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是对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从跨学科的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弥补各科课程的不足,加大了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并有效地运用各科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连接点,树立新的美术教育观和人文为本的学生观。
总之,此次学习,必将为我以后的美术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3
利用寒假的一个月时间,重新学习《美术课程标准》。虽然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有五年,但每一次重读“课标”都有新的收获,给我收获最多的还得从美术新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前的美术课程比较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内容与形式都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临摹,老师在上面画什么,学生在下面就画什么,几十个孩子都画得一样,大家也总是用“像”与“不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像就好,不像就差。其实这只是进行了造型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其实新课改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上述的新理念,它带来的是一次头脑风暴。这些变革的构想,最后要依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实现,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了解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同行,结合小本教材的使用,为学生创建一个陶冶性情、享受美的快乐得新的美术天地。
有关于“造型·表现”的内容在课程中占了很大部分,它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如何带领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更好的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方法有多种,教师应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长久兴趣。
“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应当强调设计是与人类的造物活动和发明创造密不可分的,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对于提高未来人才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的提出,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的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欣赏与评述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人的发展所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当代艺术的发展,它呈现出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的态势,每一个儿童将来都会接触到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来说是更重要的。在我们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正是针对我国美术教育中一些薄弱的环节做了全新的改革。其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就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加强美学修养,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是对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从跨学科的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弥补各科课程的不足,加大了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并有效地运用各科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连接点,树立新的美术教育观和人文为本的学生观,依据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