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训艺体组学习体会
问道巴渝求生翼,践行教育思化蝶。重庆学习虽短,对心灵的冲击却颇深。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研”应该是“教育教学研究”。不知“育人”,只知教研的教研员不是好教研员;只重“教材”,不重“课程”的教研员不是好教研员;只知听评课,而不知教研方式转变的教研员不是好教研员。想起一句话,很契合此中情境,“目中有人,心中有道,手中有术”,我们做教研工作是否也应该如此呢?
一、目中有人
1.目中有自己。随着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提高,教研员与教师专业素质的差距不断缩小。新的教育发展模式和教育理念又不断提出挑战。教研员无论过去的知识底子多么丰厚,经验多么广泛,都必须不断增强自我学习发展的使命感与危机意识,成为学习的先行者,真正让学习成为一种职业习惯。
2.目中有教师。教研员要不拘泥于“教学进度”,不止步于一堂课的听与评,更要注重教师的整体素养的提升。教研员要根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新《课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提炼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构建教师整体培训体系。
3.目中有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更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要指导学校指导教师挖掘学生必备的共性素养,如沟通、表达、合作、思维、创新等,也要挖掘学科中所蕴含的学科素养,更要研究立足课堂怎样实现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学科性质不同,但在育人的使命与任务上却是共通的。既然教学都应指向人,那么“核心素养”的`提出不是创新,而是一种教育真谛的归来。
二、心中有道
古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生而术行”。对教育而言,育人就是务本,学科课程的教学规律、学生发展的规律就是道,我们学到的技术方法经验就是术,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并行不悖的。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1.重“教材”更要重“课程”。当下的新课改不是课堂的改革,而是课程改革,所以教研员要有课程意识。从课程的视角、从学科的视角,基于对学科课程特点、功能、精气神的把握和领悟。首先注意整合性,不能拿来课本就用,要校本化、师本化,理解和运用,才是正途;其次要注意整体性。所有学科都要服从于学校的育人目标,不存在孰轻孰重的争执。
2.重“教”更要重“学”。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让、还、助”于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势。学习不仅仅为了考试、为了记忆,要把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构建基于学情到达目标的"支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最近区域里学习,让学生由实际水平向潜在水平发展。学习过程中,由起点到目标,我们要为学生摸清底子、瞄准靶子、搭好梯子,由重“教”到重“学”是方法的更新、是理念的转变、更是良心的考量。
3.重教更重研。学校有大比武,无非是校内优质课,标准是面面俱到的,每年获奖的始终是那么几个人?教研员每学期到学校两次,假如没有优质课评选,每位教师四五年方能有一次被教研员听评课的机会,课堂授课水平谁来提高?所以要注重研究,从问题入手,以问题为导向,形成主题研究,最有价值的凝成课题进行研究。
三、手中有术
核心素养已然落地,很多教师找不到目标,更无法通过什么策略和方法实施。因此,我们教研员要手中有术,助教师点石成金。
1.要能引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广大一线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实践,在多年的工作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惯势,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乃至有可能出现的“考点”基本烂熟于心,用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成了他们的任务。长此以往,一些教师甚至是名师就疏于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满足于已有的经验和成绩,理论和实践逐渐脱节。同时,由于广大教师由于地域的限制,仅限于本学校或学校间的专业引领,“同层级的横向支援,明显缺少了纵向的引领,尤其是在当今课程发展正处于大变动的时期,先进的理念如没有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具体指引与对话,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带领,同事互助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与教师相比,教研员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上、教育科研操作的基本规范上、学科教学的把握上占有一定优势,而学校一线教师则在教学经验上、对学生的了解等方面占有优势。教研员应该以一个开放的心态,放下架子,经常深入学校,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师合作互助,实现优势互补,发挥教研员专业引领作用。
2.要能上课。如果教研员只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虽然也能准确地把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但由于只研不教,对基层教师往往只是口头指导,“优点谈一点,问题指一堆,理论来一套”。时间长了,脱离了教学实践,成了旱鸭子游泳教练,许多基层教师也时有微词。要知道,一切理论都来源于实践,教研员只有躬身实践,亲自上课,不断寻找理论与实践的切入点,才能更有效地指导教学。
每要上好一节课,就需要精心设计,慎密思考。因此教研员上课更能重新体验上课的艰辛,能直接体会教师的甘苦,能避免教研工作中的主观性和情绪化,从而找准指导教学的关键;还可以真切感受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有利于促进自己的教研工作,课堂教学是一个综合工程,涉及到师生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教学目标、预习设想、切入角度、结构安排、练习选择、活动方式、强化形式等,教研员上课,就会对此有真切的感受,有利于促进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还可以变换自己的研究视角,有利于提高评课能力。平时我们教研员听课评课,都站在“评课”的视角上,有的不免有吹毛求疵与求全责备之嫌,换一个角度进行教学研究,往往有新的感受,有新的发现,就会尽量披沙拣金般肯定其优点;还可以缩短与一线教师之间的距离,提高教研员在教师中的威信。教研员要要树起自己的教研威信,首先要会上课,这样才能让一线教师口服心服。有的教师对教研员的心理障碍之一,就是不信任教研员,认为你只会教研,只会“指导”,不会上课。我绞尽脑汁设计的公开课,你随嘴一批就成了差课,你到底懂没懂我的意思呢?因此,作为教研员,不能做只会讲理论上的“导演”,而不会做亲自实践的“演员”。
3.要有策划。教师对教学要策划,主持人对节目要策划,教研员主持教研活动更应策划。策划就是准备,苏霍姆林斯基每一节课都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准备,教研员策划一次活动也要用心去准备,包括学识的准备,理论的准备,教材的准备,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的准备。直面课改,我们要组织的活动很多: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座谈、培训、试卷分析、专题讲座等,如何让教师们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提高,这需要教研员有备而做,教研员不仅用力更要用心去精心策划,有效实施,还要善于总结,不断反思提高,让每位与会人员不虚此行,对每一次活动都有信心。因此,学会策划,学会组织,是作为教研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只有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教研员要有坚守更要思变,要目中有人,心中有道,手中有术,教研工作方能在高处立,于平处行,向阔处行。